★ 單元名稱:堆堆看
教學日期:88年12月28日
一、單元構想:
1. 讓小朋友從紙盒積木的堆疊中,感受到立體造型經堆疊產生的立體結構及空間的美感,進而能注意到生活周圍類似堆疊的造型之美。
2. 透過共同的創作,引導小朋友能在表達自我的同時,也能接納別人,肯定別人的能力。
二、單元目標:
1. 能注意到日常生活中類似堆疊的結構之美。
2. 能利用紙盒堆疊出各種可能的造型。
3. 能以小組討論方式決定所要堆疊的造型。
4. 能以膠帶或接著劑固定造型。
5. 能主動參與團體創作的活動,並能合作愉快。
三、教學活動:
1. 讓小朋友發表堆疊積木的樂趣。
2. 引導小朋友聯想生活環境中有哪些是利用堆疊方式建構的。
3. 讓小朋友利用蒐集來的紙盒堆堆看。
4. 利用小組討論集體創作的方式決定堆疊的造型。
5. 將堆好的紙盒固定。
6. 請各組展示和說明作品,共同欣賞。
1. 將前單元「平面幾何」延伸到立體結構,配合聯絡數學科的教學,讓立體幾何的學習,運用表現於造型的結構上。
2. 透過堆砌的過程,讓小朋友能藉此與生活上的的立體結構產生連結與欣賞。
五、檢討:
1. 大部份的小朋友都能利用紙盒堆排出許多不同的造型。
2. 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每組中會有一兩位小朋友沒有主動積極的參與而是被動的觀察同學的操作。一方面可能是小朋友的個性較為內向害羞;另一方面,可能是其他同學沒有給予參與的機會。所以,採取鼓勵的方式,希望每組的小朋友都能分工合作,而且要能說出自己負責完成的部份,來改善這種情形。而且在下次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減少分組的人數,來改善這種情況。
3. 在自由堆疊、相互討論後,各小組間卻相互影響,一致以機器人為主題,但基於尊重自由發揮,仍鼓勵其造型上要有所創意。有幾組的小朋友能構想到可活動性的機置,利用竹筷子,讓機器人的手臂或腳可以靈活的轉動,增加了作品的可操作性。
4. 在操作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部份,是組合的黏接。因為白色的塑脂似乎黏性不夠,需要膠帶補強貼黏。但是,小朋友對膠帶的黏貼技巧不夠,造成作品外觀上的美感略顯不足,這是當初沒想到的,在下次的教學中改進。
5. 雖然共同創作的活動在秩序上較難控制,但是可以讓小朋友與同儕間腦力激盪、相互合作、產生互動,從中學到溝通、協調、尊重的團體生活的能力。因此,只要多幾次學習的機會,相信當小朋友此能力增加後,秩序上應該有所改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