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元名稱:排排看變什麼 教學日期:88年11月2日
一、單元構想:
1. 觀察校園中的植物,讓小朋友從中發現各種植物葉片的形狀、色彩、紋理的變化,並且藉此刺激視覺、觸覺、嗅覺的能力,讓小朋友的知覺更加敏銳。
2. 利用各種不同顏色、形狀的樹葉,來進行排列組合的遊戲,讓小朋友在活動中,充分激發想像力,並學習與培養造型基礎的能力。
二、單元目標:
1. 能分辨各種不同植物葉片的形狀和色彩的差異。
2. 能有計畫的蒐集、選擇及利用材料。
3. 能發揮想像力,依據葉片的形色變化作造型表現。
4. 能學會作品內容牢固的黏貼技法。
三、教學活動:
1. 觀察校園中植物的形狀、花紋和顏色,觸摸其表面的紋理變化。
2. 依據形狀、色彩、紋理作各種聯想和討論。
3. 讓小朋友想一想所需要的材料,並加以蒐集。
4. 將所蒐集來的葉片作排列組合的遊戲。
5. 請小朋友決定最後所要表現的內容後,進行黏貼。
6. 請小朋友介紹自己作品的內容、主題和想法。
7. 欣賞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四、日誌:
對於一年級小朋友而言,校園內的各種人、事、物對他們而言,都是既新鮮而有趣的探險。藉由聯絡自然課「觀察校園植物」的活動,讓小朋友從中收集自然材料來進行創作,使得「作品」「小朋友」「環境」間產生一種互動的關係與感受。
五、檢討:
1. 透過抱抱樹、摸摸樹皮樹葉、聽聽樹葉的聲音、看看花草的顏色、聞聞樹葉花朵的味道等,讓小朋友利用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去感受植物的生命,進而熟悉與關懷環境。.小朋友在感受的活動過程中顯得特別興奮。
2. 在作品排列組合的過程中發現:大部份的小朋友,會利用樹葉、花朵、枯枝等形體的特點,加以組合成另外物體的一部份;有些小朋友則無法組合成具體的物像,僅以一片葉子就代表一件「事件」或多件事情。
3. 對於無法排成具像來表達自己所想的小朋友,則給予鼓勵及較多的時間進行作品的說明。
4. 配合及聯絡自然科的教學活動,能讓小朋友更深入去認識素材特性,也同時達到教學上關懷自然環境的情意學習,讓兩種科目在主題學習上更為完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